当前网络上关于ASD社交内容的讨论,有的时候会将“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自我压抑式伪装”与“为了更好沟通而进行的主动性技能学习”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过度泛化地混为一谈。
然而,我们需要明白:模仿是所有人类学习的基础,对于ASD人士而言,有意识地观察与学习社交技巧,是他们理解他人、融入社会并建立有意义人际关系的关键路径。
更重要的是,社交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。对任何人来说,它都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与实践的后天习得过程。因此,将ASD人士所有主动的社交学习行为笼统地归为“伪装”,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。
因此,我认为我们需要对ASD社交相关的讨论进行更精细的划分。
<aside> 💡
masking的定义: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隐藏、压抑或调节自己的某些自然反应、行为或内在需求,以便在社会/人际环境中更符合或看起来更像神经典型人(neurotypical)被接纳或不被排斥。
</aside>
我们要注意这个定义里的几个关键词:
是否违背了你的舒适/真实感?
做这些行为后你是不是觉得不舒服,觉得自己在掩饰;明明内心不是那样,却要表现那样。
是否耗能且持续?
如果只是偶尔调整一句话或情境,你还觉得自己是你。如果长期这样,体力/情绪上感觉累、感到空虚或身份感模糊,那倾向是 masking。
比如,有些人把礼貌、体贴、换位思考这些“社交智慧”也当做 masking。如果它本身并不让你违背真实性或承受很大代价,其实那些可以是“社交策略”而不是 masking,
<aside> 💡
社交策略是个体为了达成沟通目的、维持关系或促进社会互动,而有意识地选择、调整或设计自己表达与行为方式的过程。
</aside>
社交策略属于执行功能+ 情绪智力的范畴。
它包括:**情境判断能力、自我调节能力、他人视角取向(**能尝试采取不同方式去理解他人,但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立场)、**沟通策略组合(如幽默、转移话题、沉默、倾听、提问等)等等,这些都属于适应性社交智慧,**而非单纯的masking。
项目 | 社交掩饰 | 社交策略 |
---|---|---|
动机 | 出于恐惧、焦虑、想被接纳而隐藏真实自己 | 出于理解、合作、尊重而优化沟通方式 |
核心行为 | 模仿他人、压抑自我反应、假装喜欢、避免暴露差异 | 观察情境、权衡表达方式、学习边界、尝试理解他人 |
情绪体验 | 内耗、紧张、失去“我是谁”的感知 | 适度投入、心理轻松、感觉自己依然是自己 |
目的 | 生存与被社会接受 | 与他人连接、协调与共同生活 |
后果 | 长期容易疲惫、burnout、自我疏离 | 促进人际流动与成熟,形成稳定边界 |
逻辑 | “我不可以跟别人不一样,否则会被排挤” | “我可以跟别人不一样,但是我能够尝试换个方式表达,让别人也能理解我的想法” |